近日,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2025大国工匠人才名单,中国航发动力所项钧清、中国航发黎明栗生锐、航发科技左治建、中国航发南方邓元山、中国航发东安王英武五人入选。
大国工匠,以心铸心。中国航发特推出大国工匠系列报道,感受他们的“铸心”之路。
“高超的技艺都是练出来的,没有任何捷径。”这句朴素的话,是中国航发黎明高级工程师栗生锐人生中一直坚守的信条。
从怀揣航空报国梦想的有志青年,到推动航空发动机数字化转型的“大国工匠”,栗生锐用程序与刀具在方寸间雕琢极致,把人生答卷写在国之重器上。
岁月砺初心
2001年,22岁的栗生锐攥着录取通知书站在黎明的大门前,围墙上“航空报国”四个红字让他眼眶发热,“当时就觉得,这里要奉献一辈子了。”
初入车间,加工中心的轰鸣给了他“下马威”。即便以班级第一名毕业,理论知识在实操前仍“失灵”——第一次装夹工件,半小时才固定好,手心的汗浸湿操作手册。
为了更好掌握技能,车间成了他第二个家。别人下班,他仍“钉”在加工中心,墙上的时钟转了一圈又一圈,那个深沉的背影仍在反复练习装夹、编程、切削。
“当时,就一个念头,不能出现失误。”对于那段经历,栗生锐记忆犹新。
自2004年起,得益于黎明的培养和车间的推荐,栗生锐开始参与大大小小的技能比赛,“白天上班、晚上训练”成了那段时间的常态。
最终在2009年,栗生锐站上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领奖台,夺得加工中心操作工项目的全国冠军。“技艺精湛不是天赋,是千万次重复后的肌肉记忆,是对每个微米级误差的攻克。”栗生锐说。
攻坚践使命
随着黎明启动数字化生产线建设,薄壁对开机匣成了一枚“烫手山芋”——加工难度大,技术水平要求高,自动化加工时稍有不慎便会“折戟沉沙”。
“迎难而上,是我们航发人的态度。”带着执拗,身为攻关团队的一员,栗生锐暗下决心,啃下这块“硬骨头”。
调试阶段,程序无法运行、数据传输失败、机床零点漂移等困境接踵而至,他与团队日夜守在产线最前方。一个多月后,薄壁对开机匣产线稳定运转,又一个难题被攻克。
这些年,他带领团队的突破远不止于此:开发无人干预加工技术提升零件加工效率;总结100余项绝招绝技,编制的《航空发动机典型零件加工技巧解析》成为青年员工的教科书。
不管面对什么困难,栗生锐始终充满干劲,正如他在2020年全国两会“代表通道”所说:“有多大的担当就能干多大的事业。”
匠心传薪火
2022年12月,“栗生锐劳模创新工作室”挂牌,他说:“一个人的光芒再亮,也不及群星璀璨。”
他深知,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集团“人才强企”战略。“不能只享受组织的荫庇,更要像前辈那样为后人种树。”
带着这份初心,他编审教育部《智能数控系统应用技术》数字教材,录制《数控加工中的防错金丹》等视频微课,开发《单机自动化及数字化生产线建设》等精品课程。
“真正的工匠,不仅要有手上功夫,更要有胸中丘壑。”他希望让更多年轻人感受技能成才的魅力,让劳模精神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。
从车间加工中心到人民大会堂领奖台,栗生锐职业生涯的24年,是用匠心铸造“中国心”的24年。如今站在新起点,看着同事们在一线攻关,他深感责任在肩。“未来我会继续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,带动更多技术技能人才,共同打造更强劲的‘中国心’,书写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荣光。”